MUZIK古典樂刊 11月號/2013 第81期 (電子書)

NT $ 138


本期當月音樂家
俄羅斯的悲愴經典別了──柴科夫斯基一百二十年
一八七六年十二月的一個夜裡,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尼古拉‧魯賓斯坦(NikolaiGrigorevich
Rubinstein)坐在客廳中的大鋼琴前,雖然壁爐中的柴火驅盡了莫斯科嚴冬的歲寒,他還是為接下
來的時刻心懷忐忑:這裡的主人會不會喜歡自己帶來的《暴風雨》(TheTempest)呢?
他唯一的聽眾,宅子的主人──梅克夫人(NadazhaFilaretovnavonMeck)此時正悄悄的獨坐在
熄了燈的鄰室裡,細聆尼古拉的魔指在鍵盤上起舞,此時她不但沉浸在迷人的樂音中,更期待著大
師最後一個漂亮的觸鍵,引領她在最後一個小節結束之際,霍然而起,一面奔向琴聲的出處,一面
焦急的問道:「這首曲子是誰寫的啊?為什麼比我聽過的所有交響樂都有光彩?又為什麼比其它曲子
都要切合我的心意呢?」
魯賓斯坦告訴他,這一切都是出自他哥哥的、也是他的學生,現任音樂學院教員的彼得‧伊里奇之
手!

曲目導聆:童話森林的不老傳奇三大芭蕾永恆迴旋
提起芭蕾舞,第一個出現在您腦中的圖像會是什麼呢?對舞蹈愛好者而言,可能是莫斯科的波修瓦
或聖彼得堡的基洛夫芭蕾舞團;對電影院的觀眾來說,二○一○年由娜塔莉•波曼(NataliePortman)
主演的《黑天鵝》讓人過目難忘;迪士尼的經典動畫《睡美人》以及每年耶誕節最應景的舞劇《胡桃鉗》,更是幾代人童年的共同回憶,而這一切大都要歸功於它們共同的父親──為它們創作美麗配樂的柴科夫斯基。
芭蕾舞起源於文藝復興時的義大利,興盛於法國,由法國宮廷發展出來的這套藝術,可說是今日全球各地芭蕾舞蹈的濫觴,路易十四時代的宮廷音樂家盧利(Jean-BaptisteLully,1632~1687)和拉摩(Jean-PhilippeRameau,1683~1764)都曾寫過芭蕾歌劇,但此後直到柴科夫斯基踏入這個領域之前,所謂芭蕾舞劇的配樂,真的就是配樂而已。這類音樂大多是完全是為了配合舞蹈所作的功能性音樂,只是為了陪襯舞者的曼妙舞姿,使表演不致無聊的一種「配音」,與今日我們所知的「罐頭音效」相去不遠,甚至用過即丟。沒什麼觀眾會記得他作為一個「聽眾」,在劇院裡聽到了些什麼?作曲者亦無意認真對待,只是迎合舞者與觀眾的口味,輕輕鬆鬆的寫些不斷重複的東西,也就足以應付所需了。


【MUZIKNo.81閱讀焦點】


1.大師練習曲:與光譜相遇聲音魔法師低音管演奏家簡凱玉
國家交響樂團(NSO)低音管首席簡凱玉,她精準地演奏低音管的表現令人難忘;今年在NSO的演出現場,接連兩天完美地奏出極為高難度、史特拉汶斯基《春之祭》的第一個聲音,驚艷全場;她用她的想像力與演奏功力奏出了低音管音色的多樣色彩,她賦予低音管角色與個性,讓低音管唱出悠揚的旋律。
2.音樂面對面:浪淘盡千古人物風流尚存今朝史寇達鋼琴獨奏會
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能有多長?或說我們能在自己獻身的領域,發光發熱的燃燒多久?從接觸古典音樂錄音以來,印象中的大師們一個個隨著不饒人的歲月凋零,
看著今年剛過八十,曾與胃癌搏鬥的阿巴多(ClaudioAbbado,1933~)在近幾年的錄影中,巍巍顫顫的從琉森節慶樂團身後登場,腦海中便不禁浮現起那個充滿活力,快步穿過倫敦交響樂團、維也納愛樂、柏林愛樂的義大利藝術家,帶著他招牌的淺淺笑容,與率直得近乎緬靦的一個鞠躬──對了,是他!即便白髮蒼蒼、步履漸緩,只要這一個欠身、指揮棒一舉,數十年的意氣風發迸然而出,暢快淋漓的四個樂章,好似凝結了時光,曾經熟悉的阿巴多又在眼前,直到他汗流浹背的轉身致謝,才讓我意會到這位老大師又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演出,只是不知道
還能有多久、又還能享受幾回?
每當瞧見那些「往日的故人」、「今日的老者」還在台上堅持著,總會打從內心生起一份融合著感動與珍惜的敬意。
3.特別報導:以音樂豐富城市,從巷弄市井開始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附設三團速寫
台北市立交響樂團(以下簡稱TSO)自一九六九年成立以後,四十餘年來做為象徵一個城市的勢力樂團,逐步發展至近百人的規模,在與眾多優秀音樂家合作的過程中也逐步提升實力、增加愛樂支持者。二○一三年,TSO聘任了國際知名指揮家吉博.瓦格(GilbertVarga)出任首席指揮,不僅帶來新氣象、亦將TSO朝國際舞台更推向前一步。然而除了正統端莊的交響樂團,TSO旗下還編設了三個附設管樂團,各自有著不同功能與特色,不僅做為市民與TSO之間的橋樑,更強調以多元的模式與管道讓民眾的生活更貼近音樂,讓古典音樂不只奏響於音樂廳,更饒繞在城市巷弄中你我的生活之間。
4.特別報導:十年有成合作與實踐的藝術窺見鋼琴合作藝術的一沙一世界
猶記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十年前創立鋼琴合作伴奏藝術研究所之時,當時眾人還不是很清楚關於「鋼琴合作藝術」領域的實際內容;在校方與所上辛勤的耕耘之下,十年過去,總算逐漸開出花朵。
「當時創所時,臺灣還沒有人想過要做這件事情,一開始我們也依照臺灣的狀況,作了許多課程上的設計;鋼琴合作藝術是一門非常專業的領域,並非只有演奏技術就可以。」優雅的洪珮綺所長一語點破鋼琴合作藝術的關鍵與訣竅,而站在教育者立場,洪珮綺和校方也經心設計課程,由於大多數學生在考進該所之前,都是全新接觸此一領域,因此等於是「從頭來過」的狀態,「大學音樂系裡或許有類似『鋼琴伴奏法』的課程,但所需要加強的基本專業領域還很多,我希望我們的學生都能打下良好的基礎,著重在專業能力和整體平衡表現。」洪珮綺用心的程度,光從命名系所名稱就可以明白;不以眾人所熟知的「鋼琴伴奏」為系所名稱,改以更為精確的「鋼琴合作藝術」突顯出系所的整體走向和發展,更有甚者,也是為這項專業領域做了更為明確的定義。


編輯精選
‧大師練習曲:與光譜相遇聲音魔法師低音管演奏家簡凱玉
‧音樂面對面:浪淘盡千古人物風流尚存今朝史寇達鋼琴獨奏會


名家專欄
1.音樂教我的事:音樂,總能牽動你敏感的神經(張堯)
受訪者:中國醫藥大學教授蘇冠賓
雖對音樂雜食,卻偏愛精緻藝術,國內神經醫學權威蘇冠賓醫師,工作繁忙之餘仍不忘情最愛的音樂,從當學生開始參與合唱團到現在已經是孩子大玩偶了,但仍對這項興趣樂此不疲。他認真表示:「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,而且還要將音樂自然融入生活,這樣對音樂的熱情與喜好才會持續。」難怪,他喜好的音樂類型會這麼廣泛,不過最讓我好奇的還是他的專業領域跟音樂之間的連結。

2.一桌二椅:作曲家很了不起嗎?不差教授一枝筆,只差神仙一口氣(楊忠衡)
作曲家很了不起嗎?一般人看到一本厚厚樂譜,裡面裝滿豆芽菜,總不免心生敬畏。以為作曲家莫測高深,神乎其技。然而果然如此嗎?
我常打的比方:「全世界最複雜的作曲技巧,都比不上大學一年級必修的微積分。」
有興趣者不妨做個實驗,讓一組理工學生去學習和聲、對位、作曲;讓一組作曲學生同時去學習微
積分。一個月後,看看兩方學習成果如何?
我敢說,極有可能,理工學生三星期就摸通作曲法,而作曲系學生連最基本概念都還進不去。這個實驗雖只存在我的想像,但是我身邊有太多非音樂科班學生,後來成為專業作曲或演奏家的例子;但從沒有聽過,一個音樂學生成為理工專家的例子(應該有,只是少到我無從知悉)。原因很簡單,理工科是系統龐大而複雜的訓練,非一時間所能通曉。就技術層面言,作曲法相形之下真的「很單純」。


藝術 芭蕾 配樂 音樂 鋼琴 作曲